红土铸魂、绿水润心——2025年莱阳市大中小学联动打造行走的红色思政课堂

    2025-04-05 16:07:40      作者:吴艳英 周岳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数:0

  为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莱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同盟体以“清明祭英烈”为契机,由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与莱阳市实验小学共同开展了一堂 “行走的思政课”。 活动以体验非遗、清明祭扫、传承红色文化为载体,通过走出校园、实地体验,使学生在缅怀英烈中坚定信仰,在探寻文脉中汲取力量,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深度探索,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鲜活力量。

面燕寄追思,非遗润童心

  在清明节前夕,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还举办了一场独具莱阳特色的清明民俗活动,老师和同学们用传统面泥制作“清明燕”,并结合民俗讲解,追溯“清明燕”背后的文化内涵。莱阳素有“清明捏燕”的习俗,燕子象征春回大地、生命不息,更寄托着对先烈的追思与敬仰。从《诗经》中“燕燕于飞”的诗意,到胶东百姓以燕喻志、缅怀先烈的精神传承。大学生同小学生们共同揉捏面团,塑出灵动的燕子造型,一只只面燕栩栩如生,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梨乡传薪火,步履丈初心

  2025年4月3日,莱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同盟体联合开展“赓续红色血脉·清明祭英烈”主题思政实践活动。500余名师生沿蚬河生态长廊徒步5.7公里,以“红色毅行”方式赴红土崖革命烈士陵园开展沉浸式教育。

  行进途中,海都学院大学生生动演绎《唐和恩的小竹竿》的故事,将解放战争华东支前英雄唐和恩“一根竹竿载民心”的壮举娓娓道来。队伍以《红星闪闪》、《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经典红歌为行进节拍,小学生在音乐共情中感悟信仰力量,大学生在理论阐释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在红土崖烈士陵园,全体师生庄严肃立,通过敬献花圈、重温入党、入队誓词、擦拭墓碑等仪式,寄托哀思、缅怀先烈功绩。陵园内,小学生与大学生结对互动:大学生讲解莱阳革命斗争史,组织党史知识问答;小学生则以诗歌朗诵、手绘英雄故事等方式表达敬意。革命精神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家国情怀,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入行的升华。此次活动,通过行走课堂打破校际壁垒,以典仪教育深化价值引领,用文化浸润提升育人实效,生动诠释了"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核心要义。
 

 

碧水共守护,五龙映丹心

  沿河而行,以河为材,创新打造“思政引领+生态育人”协同教育模式,通过沉浸式研学与多学段联动,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路径。在活动中,小学生化身“河畔小卫士”,沿河捡拾垃圾,在劳动实践中感悟生态责任;大学生团队则立足专业视角,挖掘地方文化瑰宝《五龙河的传说》中的生态智慧,提炼“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传统生态哲学,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赋予传统生态理念以时代价值。小学生与大学生共同清理河道、宣讲生态知识时,榜样的力量悄然播撒绿色种子;而大学生在带领青少年实践的过程中,亦强化了自身作为“生态文明传承者”的使命感。

  此次活动实践活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更通过“大中小一体化”教育链条,跨学段的互动,构建起“共守护”的生态责任传承机制。推动生态文明的理念从理论认知转化为全民行动,展现了教育协同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深远意义,真正让“美丽中国”从宏伟蓝图转化为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
 

 

“红” “绿”共交织,融新育未来

  此次跨学段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活动由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莱阳市实验小学统筹共建,以“资源融通、优势互补”为原则,以“红色文化+生态建设”为内涵,以地方特色文化为纽带,串联起红色历史文化、生态景观资源与民俗传说故事,构建起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育人示范机制。莱阳实验小学负责组织动员、安全培训与仪式教育的形式支持;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则发挥专业特长,提供党史讲解、活动设计等内容支持,并选拔大学生党员担任“班级助理”,协助小学生完成徒步、祭扫、学习任务;大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责任担当,小学生在分享与展示过程中增强认识。

  莱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同盟体创新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探索出“认知建构-情感共鸣-意志淬炼-实践养成”四维贯通的协同育人范式,从红土崖烈士陵园的精神丰碑到蚬河生态廊道的碧波清流,从唐和恩支前竹竿的文物叙事到少年研学笔记的童真书写,这场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正在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写下生动的莱阳注脚。

  当春晖轻抚烈士碑碣,红领巾的炽烈与党员徽章的金芒在阳光下交相辉映,构成“大思政课”最动人的光谱。这片浸润着忠勇之气的红色沃土,既安眠着为民族解放捐躯的英烈忠骨,更绘就着新时代“三全育人”的实践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