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0 09:53:47 浏览数:0
《青岛农业大学报》专题报道我院“校园视觉文化”建设经验
文章指出,海都学院多年来重视建设和发展校园视觉文化,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起了书香学院、幸福学院的温馨大环境,在文化育人、环境育人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校园视觉文化构思先进、独具特色,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直接、辐射广泛、组织灵活等优势和特点,更可贵的是这种文化传播形态在教化作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平等性的内涵本质,适应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爱好的多向性、自主性特点,从而受到师生的广泛喜爱。校报对我院发展校园视觉文化经验做法的深入报道,是学校对我院积极落实校党委要求、大力建设校园特色文化的充分肯定,是对我院特色办学的极大褒奖,将进一步激励全院师生再接再厉,积极创新,为建设书香学院、幸福学院和全国一流独立学院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附原文:
这里正在视觉“总动员”
——来自海都学院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报告
□ 本报特约记者 孙贵山
漫步在海都学院校园,不管是极目远眺,还是抬头仰望,或是聚首观看,处处都活跃着生动鲜明、引人注目的文化元素:条幅文化、座椅文化、景物文化、雕塑文化、汇展文化……令人目不暇接,这就是学院独具特色的校园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冲击眼球
进入海都学院的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沿路两侧,一排排四季长青、笔直整齐的水杉树,它们的粗大、挺拔与茂盛,透出一种古朴、威严与生机,告诉人们这是一所历史久远、富含文化底蕴、治学态度严谨、充满生机活力的大学校园。
在校园里的每一个路口、树间或楼房上方的视觉宽阔处,林林总总地悬挂着各种内容的文化条幅,“编织坚实的翅膀,让梦想在这里起飞”、“成功源于每一滴汗水与坚持”、“品读一本好书,铭记一份感悟,产生一束思想,收获一种财富”…… 四季更替的文化条幅,时时激励着师生健康成长、勤奋读书。
在林荫树下、广场周边,摆放着一条条乳白色的“文化椅”,每一条椅背上都醒目地印着格言警句、成才故事、智慧小游戏。坐在排椅上小憩的师生,举止大方、温文而雅,难见言语失度、行为失端。
在广场周边等人员集中处,竖立着一排排崭新的宣传栏,悬挂张贴着优秀毕业生、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师生等各类先进典型的事迹,他们在无声地影响、激励着同学们自信自强、奋发有为。在学院机关的每间办公室内,都悬挂着“六题九问”思维理念牌匾,这是学院倡导的文化理念,她默默地影响着全体海院人以校为家、关爱学生、拼搏奉献。在学生宿舍和许多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各种告示栏、宣传牌匾,师生们能够很方便地获得各种信息和生活常识方面的温馨提示。在教学楼、办公楼大厅,悬挂着各项事宜办理流程图,只要索图行事,必能“畅通无阻”。
在图书馆和专家楼中间的平台上,矗立着一座4.5米高的孔子镀金塑像,这位2670多年前诞生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巨人,衣饰简洁,面带微笑,双手交叉于胸前,好像在杏坛上谆谆告诫众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旁边的图书馆内,坐席日日爆满,学子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每天从“圣人”塑像前经过的教职工,“有教无类”、“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日三省吾身”的教诲常响耳畔。
在学术报告厅,夜晚和节假日经常举行活动,或举行专家现场报告,或播放名人演讲录相,而每每有学术活动,厅内总是座无虚席。在学院大礼堂,每周播放两场电影,一元钱就能欣赏到最新的中外艺术大片,这里,被师生们喻为“免费的精神餐厅”。
在2号教学楼东侧,一根共生的枝条将两棵粗大的法桐树连在了一起。一个耳熟能详的“连理枝”的故事,在校园里代代相传。上世纪50年代,一对恋人从南方高校毕业后分配到这个校园,在学校组织的建校植树活动中共同栽下了这两棵法桐树,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开启了共同的教学科研生涯,并创造了载入世界纪录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科研成果。夫妇二人严谨治学,潜心科研,终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双双染上重病。上世纪90年代丈夫因病去世,妻子按照丈夫的遗嘱将其骨灰撒在了试验田里,妻子拖着重病的身体继续着两人共同的科研事业……这个故事连同校园视觉文化平台大力宣传的学生考研事迹,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勤学苦练,不断实现着自我超越。
丰富的文化元素使整个校园到处散发出视觉文化的独特魅力,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起了书香校园、幸福学院的温馨大环境。
视觉文化渗透人心
在学生自主性和自由度日益扩大的大学校园,传统的声音传达系统对于信息的顺利传递和接收越来越显得乏力,广泛灵活地运用好视觉文化,充分发挥视觉文化产品形态物化、形象生动、生命周期长、视觉冲击力强、渗透作用大等优势,能够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就像我们三十年前听广播、二十年前听磁带、十年前看光牒、现在一条网线连通世界一样,视觉传达这一特色文化传播方式,受到师生的广泛喜爱,能够推动大学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是海都学院发展校园视觉文化的根本出发点。这是作为总设计师的姚锋院长对学院发展校园视觉文化的初衷,解析得非常简单却又富含哲理。
从建校开始,姚锋院长就坚持倡导和发展校园视觉文化。从学校的校区基本建设布局,到各种设施、景物的造型摆放,在确保实用、观赏价值的基础上,要求必须蕴含和表现出深厚的校园文化品味,要与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融为一体。他亲自规划设计出了条幅文化、桌椅文化、宣传栏文化、汇展文化、室外LED大屏幕信息播放系统等一个个校园视觉文化建设项目,从建设理念、目标布局、表现形式到具体内容,都是通过他的精心设计而出台。
校园条幅文化制作简单、经济适用、影响深远,校园内仅定期更换悬挂条幅的固定场所就有50多处,内容涉及“入学”、“毕业”、“励志”、“诚信”、“安全”五大专题,仅条幅的基本内容就达120多条。校园摆放的68条文化椅,椅背上印制的68条格言、警名、故事,个个不重样,而且高度契合周围环境,达到了实用、教育、景观功能三位一体的完美融合。
正如姚锋院长设想的那样,校园视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弥补语言教化对教育内容和受教面无法“全覆盖”缺陷的同时,无论是自身功能的发挥、还是目的、效果和作用,都表现出了语言教化无法企及的优越性。
冬去春来,及时对师生进行生活常识的提示;节假日放假前,进行社会交往、旅行安全常识的忠告;学校向学生家长表达的问候嘱托;每到重阳节、中秋节、教师节等传统节日,提醒学生做一件有意义的小事回报家长、师长的关怀等。只要按照“季节”需要,挂出横幅、写上提示牌,问题即刻得到解决。师生不仅及时获得了有效信息,还充分感受到了学校的真诚关爱,体会到了幸福校园的和谐温暖。因此,师生们一致认为,视觉文化的针对性、灵活性、直观性,是课堂德育难以实现的。
学院“博学、睿思、行健、至善”的学院精神,“和、勤、竞、雅”的校园风尚,以及学院的总体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办学理念,由于内容表述高度浓缩,不利于普及落实。为促进师生的理解和增强可操作性,学院根据阶段性需要,把办学目标方面的抽象化概念细化为各种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视觉文化元素,通过各种视觉文化平台进行不间断地宣传普及,从而使学院的先进办学思想和特色育人模式深入人心。
每年新生入学后,许多学生因考入独立学院而产生自卑心理,于是校园里便挂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在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最先朝气蓬勃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蓬蒿之下,或有兰香;茅茨之屋,或有公王”、“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等内容的条幅。宣传栏里展出了学院各类优秀学生、考研学生的突出事迹;汇展中心组织大型学生艺术作品成果展……学生的自卑心态很快消除,健康的心理、崇高的理想逐步确立。
2012年6月,第三学生食堂的职工捡到了一本教材,可招领启示贴出一周仍没人认领。学生会干部看到这一现象后立即上报学院学工部,学院结合当时在许多大二学生中出现的厌学现象,便利用校园视觉文化平台,倡议在全院开展了一次以“千万不要丢失了课本”为题的学习目的大讨论。很快丢失的课本找到了失主,一些思想“走神”的学生集中了学习精力,全院各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蓬勃开展,校园学习氛围不断浓厚。
在环境氛围营造方面,校园视觉文化还具有具体化、形象化、氛围化等特点。每当学院组织主题思想教育活动、迎接上级大型检查、完成重大工作任务、参加集中性重大考试等活动时,首先通过校园视觉文化平台,广泛进行环境氛围的营造,在短时间内就能发挥出思想发动、聚心凝气的作用,效果可谓事半功倍。每年的迎新工作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学院总是组织师生搭彩门、放喷泉、挂条幅、飘气球、插彩旗,将校园氛围营造得像节日般热烈,让新生和家长交口称赞、留连忘返。许多抱着来考察一番心态的新生和家长,被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和谐气象所感染,“就读此校”的决心由此下定。学院每年的考生录取分数和新生报到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校园视觉文化通过不同平台和载体、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师生面前,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直接、辐射广泛、组织灵活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和特点。但用姚锋院长的话说,形式和内容上的优势还不是最可贵之处,师生对其倍加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文化传播形态在教化作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选择性、平等性的内涵本质。
因为校园视觉文化在发挥教化作用中从来不带有强制性,由师生进行自主选择、自由领悟、自我教育。这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了师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化差异,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契合了学院鼓励学生多向发展、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环境熏陶、氛围影响,实现了教育的常态化、隐性化、形象化,使教育内容与师生生活、切身利益和价值追求高度融合。特别是她把传统说教中的教育者角色,拉到了与受教育者共同接受教育的同一阵营,实现了全体师生在受教育权力、地位上的平等性、一致性,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思想教育方式中容易使人产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视觉文化给力教育
文化凝聚力量,文化服务教育,文化创造神奇!校园视觉文化为师生创造了宜教、宜学、宜居的大环境,使整个校园变成为服务教育的“大课堂”。她导向鲜明、感化心灵、激人奋进,引导师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了良好校园风尚的蔚然形成。她将全院师生凝聚为一体,既为每位师生的心灵深处注入了成长发展的不竭动力,又让师生成为学院发展与建设的真正主人。
作为承担办学组织领导、教育教学和服务保障任务的教职工群体成为受教育者,并首先受到教育,从而实现了思想、作风的成功转变。他们自觉践行学院“六题九问”思维理念,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以一当十、身先垂范,潜身问学、教书育人。他们既是学校事业奉献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又是为学生示范的主体、导向的主体。姚锋院长带头践行“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与学生建立了无障碍沟通机制,实现了与学生思想交流的“零”距离。为了解决学生的各种诉求问题,他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于是,“院长办公室深夜的灯光”已固化为校园视觉文化的特色“元素”,成为校园德育大课堂的靓丽风景,激励全院师生无私奉献、积极进取、奋发成才。
师长身先垂范,学生的模仿跟进能力得到充分施展。他们幸福地接受校园视觉文化的熏陶,自觉地跟进校园视觉文化的教育引导,并以实际行动加入到校园视觉文化的建设行列。
每年学生毕业前,毕业生纷纷为学校赠送文化横幅,为校园购置文化景观景物,公开张贴对母校的感谢信,向师生发布倡议书等,用不同形式表达对学校的深厚感情。学生还利用视觉文化平台,自发地在校园举办大型艺术作品展、摄影艺术展、文艺演出等精彩的文体活动,讴歌校园新人新事,展示个人的学识专长,从而拓展了视觉文化形式,丰富了视觉文化内容,促进了校园文明建设。
懂感恩知回报,成为学生的基本道德追求和行为规范。2010年6月,生科系学生自发开展了为校园植物挂牌活动,大家查找资料、请教专家,终于认清了校园所有植物的名称,建立了校园植物档案,并为130多种代表性植物悬挂了“身份牌”。同学们还经常组织“爱护环境、美化校园”方面的征文和演讲比赛活动,激发师生的环保意识。仅2012年毕业前夕,就有600多名毕业生在离校前自发参加了“感恩海院、情满母校”校园清扫活动,表达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规模最大的学生社团,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服务活动。先后与驻地莱阳特殊学校、干休所、街道社区等建立了文明共建关系,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残疾儿童和孤寡老人献爱心,通过各种渠道锻炼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学院食品系教师张瑜芳的孩子患败血症,2012年5月病情恶化急需巨额医疗费,人文艺术系毕业生刘宽杰得知情况后,通过微博向社会呼吁求助,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快便募集善款20余万元,仅本院师生就捐献8万余元,使患儿及时得到救治。
同学们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专长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人文艺术系英语06级学生顾悦,是全国ACT大学生英语口语电视大赛的优胜奖获得者。2008年,她成为第29届奥运会、13届残奥会帆船比赛的志愿者,先后承担了泰国和奥地利两支运动代表队的接待任务。顾悦甜美的笑容,高素质的服务形象,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对象,多家媒体先后对她进行了专访,并以“两国体育代表队的‘贴身管家’”“最后一位离奥志愿者”等美誉,对她高水平的接待服务进行报道,充分展示了海都学院学生的良好素质。
2012年5月,一个“‘毛主席’”眼里的‘最酷’大学生”的故事在首都北京传为佳话。故事讲的是海都学院生科系2009级园林2班同学张存栋,在北京地铁给怀抱小孩的妇女让座的事迹,这一过程正好被邻座的毛泽东新闻研究院副院长、毛主席特型演员张瑞奇看在眼里,于是便引出了“毛主席”与小张的深入对话,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网的“书记访谈”栏目记者,将这一过程采写成长篇通讯并在网站置顶位置刊登。小张的普通让座行为和他朴实大方、思想高尚、素质全面的大学生形象,给首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8年寒假期间,山东境内发生4·28重大列车相撞交通事故,正好乘坐事发列车的海都学院学生陈文龙、郝灿琨、孙周、王彪等同学,在重大事故面前,临危不惧、见义勇为、舍身救人,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校园视觉文化的特色育人作用,将全院师生锻造成为德才兼备、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建校8年来,学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办学成果,拥有良好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毕业生考研率、就业率、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成绩等许多良性办学指标在山东省同类高校中均独占鳌头,其中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位居全省本科高校前列。
同时,校园视觉文化也以其特有的魅力,赢得了全院师生的广泛爱戴,在学院办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学院计划投入二十万元建设室外LED大屏幕,建成后校园将再添亮点。她集知识传播、信息通告、思想教育等功能为一体,将向师生进行全天候滚动信息播放,是学院校园视觉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重要平台。
文化就是力量,校园视觉文化最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