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3 12:55:00 作者:梁紫珂 徐玉冰 于新梅 张金美 王天恒 来源:宣传部 浏览数:0
日前,由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文旅厅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山东省科普创作大赛落下帷幕,评选结果揭晓后,我校生科系园林本19.1李晴晴和生科系园林本19.1王思梦的作品《会变戏法的叶》荣获科普文学类三等奖,为学院获得了极大的荣誉。
叶姿百态,唯“奇”好逑
李晴晴和王思梦在假期学习植物学课程时,得知科普创作大赛征集科普作品这一消息,她们非常感兴趣,通过与老师和班级同学沟通交流、集思广益,确定了以“植物器官叶的变态”为主题的科普文学类作品。植物有很多器官,植物的叶也是极有观赏性的器官之一,并且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易见的,但又是大家被误解较多的器官。王思梦介绍说:“相对于其他根茎类植物,叶的形态更多,且比较常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易向大众科普,枯燥中有其独特的乐趣存在。”正因如此,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她们在众多的作品类别中选择了更容易科普的文学类进行投稿。通过找寻图片、搜集资料、结合自己在植物学课程中的素材积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叶的内部结构。通过对三角梅、捕虫叶等植物的细致讲解,让大家认识到眼见并不一定为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颜色艳丽的“花”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花,也可能是植物的叶,这就是植物器官发生变态的结果,这也是她们通过作品最想传达出的知识,更是参加此次比赛的主要目的。
聚沙成塔,携手共进
李晴晴和王思梦二人并不是一腔孤勇。任何一件事从开始到收获,都是呕心沥血的,参加此次比赛的李晴晴和王思梦亦是如此。在准备科普大赛的过程中,两个人确实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包括对具有版权的图片进行搜集、对视频类作品的剪辑生手生脚,以及作品提交时间紧,任务重,以致两个人难免会产生一些分歧,但是她们并没有气馁,反而使她们更加充满激情,专心创作文学类作品,找不到精美配图就去各大公众号和网站跟帖求图,分工协作,相互支持。通过两个人相互沟通、循序渐进,继而勇攀高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展现了她们对创作的严谨性。从作品征集到最终评选结果的发布,时间跨度之大,让李晴晴和王思梦一直忐忑不安,悬悬而望。但本着重在参与的心态,荣获科普文学类三等奖也成为了她们的意外收获,令她们喜出望外。整个科普大赛的合作过程,两个人互相成就,也更加情深潭水、相视莫逆,这也成了她们比赛最大的收获之一。
一叶知奇,亦添趣味
生活赋予了科普之意义,科普同时也推动了生活质量的提高。以三角梅为例,《采桑子·三角梅》中的“千红万紫群芳妒,不是梅花,胜似梅花,遍地欲燃灿若霞”写尽了三角梅的高贵,但是三角梅的三个大“花冠”,并不是花,而是苞片,顶生的小黄花才是它真正的花。因此,在科普之后,能够让大众更多地了解到三角梅的结构,能够对植物有更多更新奇的了解,也能对植物学产生更大的兴趣。所以也正印证了科普的初衷:“繁荣科普文化,提升公民素质”。王思梦在谈及科普时提到:“科普应该抓住被大众忽视且有意义的东西,才能够被更多对其感兴趣的人注意到。”《师说》云:“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晴晴也畅谈道:“每个人研究的方向有很多种,选择有亮点和优势的作品,在大众浮光掠影的事物中找到突破点,方能展现出科普的意义。”
山东省科普大赛旨在加快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科普创作,丰富科学传播方式和内容,促进全省科普能力建设,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贡献力量。科普大赛中,李晴晴、王思梦的参赛获奖,让所有海院人为之欣喜和骄傲,也让更多海院人积极投入到对自己专业的热爱之中,从而发挥自己的特长,赢得更多的荣誉,彰显我院博学、睿思、行健、至善的校园风尚,期待海院学子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