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共绘黄河壮丽画卷,赋能流域生态安澜

    2025-09-29 15:58:48      作者:张永恒      来源: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          浏览数:0

  为积极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紧扣学校“青澜护河”专项部署组建实践团队。8月下旬,学院学工办主任、团总支书记周晓颖,辅导员刘潇莲带队赴山东省济南市黄河河务局辖区,开展以“共绘黄河壮美画卷,赋能流域生态安澜”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力量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回望治河历程,感悟时代新策

  在实践首站聚焦黄河纪念馆,师生代表首先驻足于由九十九种不同字体“河”字构成的文化墙前,在笔墨流转间感受黄河文化的厚重底蕴。随后,在讲解员的专业引导下,团队系统梳理了黄河治理的千年脉络——从古代的“疏川导滞”到近代的防洪减灾探索,再到新时代“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的治河理念,全方位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治水措施的迭代升级,以及黄河流域在新旧动能转换、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的生动实践成果。

  走出纪念馆,黄河防护堤沿岸的生态景观公园让师生们实地见证了治理成效。曾经岸线险峻、水土流失隐患突出的区域,如今已蜕变为草木葱茏、步道蜿蜒的生态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亲子游玩、亲近自然的“城市绿肺”。这一“蝶变”场景,生动诠释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也让师生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聆听黄河故事,传递时代新声

  在黄河生态景观公园的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主动搭建起与市民交流的桥梁,围坐于休憩锻炼的老一辈市民身边,耐心倾听他们与黄河相伴的岁月故事,有汛期防洪的难忘经历,有岸边耕作的生活记忆,也有见证黄河生态变迁的真切感受,这些鲜活的“黄河故事”让青年学子对母亲河的情感联结愈发深厚。同时,针对暑期儿童河边游玩安全隐患,学生们化身“安全宣传员”,通过趣味问答、情景模拟等方式,向公园内的小学生普及防溺水知识、河边避险技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安全理念,为孩子们的暑期安全增添一份保障。

  实践团队还在黄河岸边开展了红色主题活动,全体成员齐声高唱《黄河大合唱》经典选段《保卫黄河》。激昂的旋律回荡在母亲河畔,不仅唤起在场群众对革命历史的铭记,更让“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引得沿途市民纷纷驻足聆听,不少人自发加入合唱,现场氛围热烈而庄重。

  对话河务段长,共话幸福黄河

  首日实践临近尾声,师生团队前往历城黄河河务局华山管理段,与管理段段长围绕黄河治理实践展开深度座谈。座谈会上,同学们结合日间在防护堤沿岸的实地观察,提出“黄河泥沙综合治理难点”“极端天气下防洪预案如何制定”“生态护岸技术的应用效果”等针对性问题,段长结合一线工作经验,从专业角度逐一细致解答,既剖析了当前黄河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也分享了堤防加固、河道清淤、生态补水等创新举措,让师生们对治河工作的复杂性与专业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座谈最后,段长向师生展示了现代黄河治理中的科技手段,包括水流实时监测、泥沙处理技术、无人机巡河等应用。这些技术的推广,既提升了治理效能,也降低了人工巡检风险,为“幸福黄河”建设注入科技动能。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师生践行使命、服务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青年一代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切实行动。从聆听黄河故事到亲见治理成果,从学习前沿技术到传承红色基因,师生们在实践中增强了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大战略的认识。学院将持续搭建“三下乡”等实践平台,鼓励更多学子深入基层、学以致用,以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守护母亲河,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