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润物无声

    2020-11-06 14:57:59      作者:李明洁 盛小令 张许浩      来源:宣传部          浏览数:0

  刘信玉:2006年6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同年7月就职于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主持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网课建设,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的课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胶东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困境探究——以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为例》,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文章《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论课社会实践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以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为例》。曾在学院教案设计比赛中获得三等奖。连续多次被评为获得院级“优秀教师”,被学生认为是最美的思想政治课教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师道在于仁者德也。刘信玉任职十三年,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

  如高山挺拔,桃李满疆

  刘信玉作为一名优秀的授课教师,她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并以极高的热情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中去。在2018年7月底,她带领着六名海院学子到威海进行社会实践,她们一起到甲午海战旧址、乳娘旧址、北海水师旧址、刘公岛等地亲身感受抗战时期英烈们的壮举。刘信玉在社会实践中采取边看边讲的形式,同学们身临其境,刘信玉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对同学们进行讲解,这样的授课形式与课堂教学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信玉优秀的讲解能力使同学们收获颇多。

  为了提高学生们课上抬头率、入心率,刘信玉在备课时,她会认真地阅读教材并将教材内容拓展,除此之外,她还会查阅很多近代史、现代史的书籍以及人物传记,把自己了解到的故事淋漓极致地讲授给学生,并将自己的讲课风格与学生特点相融合。对于刘信玉来说,备课最大的困难就是书籍不够,因为需要查阅的资料很多,她经常自己买书去不断丰富自己。为了讲好一节课,使学生更充分的理解,刘信玉有的时候甚至花费一到两天的精力去备课。“最令一个老师欣慰的就是看着自己的学生能够有所成就,有所启发,所以我花费再多的时间都是值得的。”刘信玉欣慰地说道。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刘信玉有着不同的见解,她追求不断创新,不断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思想。 她尝试翻转课堂,引导学生将兴趣点与课堂相结合,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读的能力。除此之外,刘信玉还尝试过情景剧式讲课模式,让同学们将历史故事用自己的方式和思想表达出来。在平日课堂里,刘信玉会将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同学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学会反思。刘信玉笑着说道:“我想要找到最好的教学模式并将其推行,把学生教好,激发他们的思维,希望我教会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思考。”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刘信玉每个周二下午都会参加理论学习,学习习近平治国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每个周五下午会参加周末大讲堂,认真向专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解读以及社会热点等方面知识。

  “站的多高,看的就有多远”,这是刘信玉经常对同学们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位有能力的教师,刘信玉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只为教出一位位栋梁之才。

  如海纳百川,谦玉君子

  时光似箭,转眼刘信玉已经在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任职13年,因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刘信玉的政治思想觉悟很高,而且为人正派,处事公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长期教课的过程中,刘信玉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温和的态度来面对学生,通过真实准确的讲述,平和耐心的回答每一位同学的问题,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容,培养同学们的辩证思想和遇事平和的心态。

  刘信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以平和而辩证的心态看待事物,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经常阅读名人传记,古文史书,以精确而生动的故事传授给学生这个故事背后的知识,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对这个课程知识的精确把握,增加同学间的互动。刘信玉喜欢关于周恩来的传记,也更是喜欢周恩来的为人,刘信玉说:“周恩来总理大度、包容、有气魄而且为人幽默,有极强的自律性,周总理从来不收百姓的东西,即使有百姓送来东西,总理总会找秘书把钱送到人家手里,我对周总理很佩服,向周总理学习。”在工作上,刘信玉在遇到有些时间模糊的历史事件时,她都会翻阅历史书,找寻记载这一内容的历史传记,力求最精确最真实的历史,通过过硬的专业知识去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事件,刘信玉说:“你只有拥有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学生们才会认可你,才会认真听你讲解,只有最精确的历史讲解,才会更好的引导学生们进一步去探索,去发现。”刘信玉用过硬的专业知识增加个人魅力,让学生们愿意被启发和引导,同样听课也会更加认真,达到以学术魅力吸引学生。

  思修课的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刘信玉在偏重于理论的同时还增加了课外实践,在暑假期间刘信玉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思政课社会实践,去红色地区亲身感受当年抗战时期战争的激烈与人们奋战的壮举,刘信玉说:“去战争遗址、红色博物馆现场参观和思政课上学习的感受是不同的,在现场参观时的感受更多的是从内心产生,内心的触动是难以忘怀而且记忆深刻的,学生会从战争遗留下来的物品中,真实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比如战争遗留下的马鞍,马鞍前面有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有密密麻麻的弹孔,这个东西给学生的冲击力是很大的,远远超过学生们在课堂上从课本上学习到知识的感受。”实践课会有更强的针对性,以最真实的事物,去打动学生们的内心,毕竟文字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真实的物件出现在眼前,才会使学生有所感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刘信玉的课堂感染力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刘信玉老师会在课堂上讲述以前去博物馆、去战争遗址听到的真实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使学生们更加深入了解当时事件发生的经过,如此学生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正是刘信玉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们更加喜欢思修课的课程,正是这种亲身体验过的真实魅力让刘信玉的课堂变得精彩而又有吸引力。

  如春风拂沐,润物无声

  刘信玉一直把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自己的人生标杆。刘信玉认为成为一名好老师的首要目的就是讲好课。从2018年起,新生群体中零零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刘信玉为了抓住这帮学生的兴趣点,她利用平时观察、课间与学生交流、网上查阅等渠道积极了解零零后的群体特点,发现手机是零零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将手机应用于课堂、课后,并充分利用学习通这款学习软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学习通上的留言,刘信玉都会认真翻看,常常一看就是两个小时。刘信玉笑着说:“对待工作认真是每个人都应有的态度,这是一种职业道德素养。而且学生的反馈是发现自己自身不足的最直观的途经,是我完善工作的一面明镜。”

  刘信玉和善、谦逊的性格特点也收获了不少学生的敬爱。她认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沟通上的相互尊重、平等的,并常在课间笑着与学生沟通,寻求课堂反馈。人文系广编本18.1班的邢娟第一次去上课的时候就被刘信玉老师身上独特的干练气质所吸引。邢娟笑着说:“刘信玉老师上课的思路是十分系统、清晰的,她给我们扩展的课外知识也是如此,虽然多但是不杂乱。这些知识不仅帮助我们去更深的了解近代史,还让我们学到的很多关于人生的道理。”在学生眼中的刘信玉十分爱笑,自信又爽朗。来自生科系动医C本19.1的吴政泽一直坐在第一排。对于9月份初入校园的他来说,新环境下的一切都让他感到陌生、紧张,但在近代史课上,刘信玉如春风般的笑容却化解了他的这份紧张。“我第一次回答问题的时候特别害怕自己会答错,但我当时站起来的时候,就看到刘信玉老师在对我笑。这是我来到海院得到的第一份鼓励,觉得刘信玉老师真的很温柔。”吴政泽笑着说。

  春雨润物则细润无声,教师育人则化身明灯。刘信玉始终将责任心放在首位,不断增强自身知识,以自身魅力将知识传递,引导学生,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