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5 16:18:28 作者: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浏览数:0
在57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海院有这样一群人,在战“疫”以来的这段时间里,用自己的方式,传承雷锋精神,用行动传递着爱和力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今年,注定是特殊的一年,在2020年的春节,人们放弃了相聚,放弃了娱乐。国家有难,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在为抗击肺炎疫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人们只想让疫情早点儿结束,再无死亡人数,各行各业都能早点儿恢复正轨。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数据学院软件技术2019级1班万鑫同学虽然做不到像医护人员一样奔走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但他加入了村里组织的志愿者服务队,每天忙碌在为村民测体温、为进出车辆消毒、登记信息和绘制网格化管理表格等工作中。只要有需要,他总是冲在最前面,耐心的与村民进行沟通,积极普及新冠肺炎防疫知识,叮嘱村民注意防护,安全使用酒精及消毒剂等等。他始终认为隔离的是病毒,但不是凝聚的同心。当看到武汉人民为防止疫情扩散以高度的自我奉献精神配合“封城”的时候,他表示特别感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凶猛的疫情绝不妥协,誓与武汉人民同在。
同舟共济,挺身而出
根据国家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五井镇泉水崖村需要封村,24小时禁止人员出入。与此同时,因为村里年轻人少,可用人手不足,防控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大数据学院软件技术2019级3班战子洋通过村委广播知道了村里急需志愿者这件事情,战子洋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志愿者服务队,主动投入到村里的站岗执勤疫情防控工作。他认为作为新时代青年理应承担起这份光荣的使命,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义务,如果此时他不去主动承担,谁还能去主动承担。在他的影响与带领下,村里好几个弟弟也陆续地参与到志愿者服务工作中。
在工作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有的人不顾疫情防控工作大局,想要进入村庄,为了村民们的安全,战子洋积极劝导他们原路返回,同时解释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在遇到村民要去地里劳作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消毒、做好行程记录,同时叮嘱人们做好防护措施,大力宣传新冠肺炎预防知识。
因为战子洋优秀的工作表现,他的家庭也被村委评为“疫情防控爱心户”。战子洋表示:“能够为抗击疫情工作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感到很自豪,以后将继续努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奋斗”。
迎难而上,义不容辞
张莉薇是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生物科技系17级动物医学C2班的一名学生,作为朱家庄村的一名居民,自疫情防控战打响以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家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其父亲的带领下主动参加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抗疫情服务队,协助工作人员进行防疫工作,积极劝阻周围的亲朋好友不聚餐不串门,广泛宣传疫情相关防护知识,走上街头挂横幅,用扩音器提醒村民不外出不聚餐,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单,讲解防护知识,帮助村民做好防护措施,特别是村里孤寡老人,主动上门清理卫生,喷洒消毒剂。作为当代新青年,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守护基层疫情防控,彰显了青年大学生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后来一些热心的村民看到执勤人员常常处在恶劣环境,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自发为执勤人员搭建保暖设施,捐助方便面等,这也让她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坚定了支援服务的决心。
“尽量减少出行,出门一定要佩戴好口罩”、“谢谢您的配合”这些话不知道说了多少遍志愿者也不厌其烦。张莉薇说:“作为一名社区一线的志愿者,努力站好疫情群防群控的第一班岗,将病毒隔离于社区之外,是我应有的责任。”他们每天面对的是千家万户、各种繁琐的事情,他们带着严谨的态度面对工作,上门摸排流入人员,耐心嘱咐居民不去公共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以减少传染的风险。每当有居民来服务点咨询,无论什么态度他们都耐心倾听尽力为他们解决问题。
战“役”上岗,父子上阵
经济与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2019级1班杨天琦, 家就在服务中心对面,那几天,车辆进出服务中心络绎不绝,二楼会议室的灯很晚才熄灭,杨天琦知道,一系列保护村民的措施将应运而生。很快杨天琦的爸爸--红色救援队的成员之一,站上了岗位,开始和他的队友们轮流监督村口的几个关卡。开始的那几天,疫情严重,杨天琦很担心爸爸,但是杨天琦的爸爸说:“我知道去不得,但是想想那些一线人员,我得去。”
关卡是紧急设立的,一个木架子,一根粗竹竿,一根麻绳,几块板砖,就是一个手动车障了。没有凳子,没有雨棚。杨天琦爸爸回家以后竟然找杨天琦要了护手霜。这样粗陋的设施,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轮班,没有一个救援队队员擅离职守,党员带头,村民务实。工作人员为了更多人的健康,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认认真真落实。他们虽然只是在村口把关,但是他们严格排查每一辆车量,不让外来人口进入村庄;严格记录进出者的身份和体温,他们一丝不苟,毫无怨言,他们用他们的羽翼保护着全村,控制着疫情。没有任何一份志愿是蝼蚁,每个人都认真地尽着自己最大的能力保护国家!
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做一名积极响应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热血青年,杨天琦光荣的穿上了那件红白相间的志愿者马甲。杨天琦去站岗时,已经有了临时的遮雨棚,所以工作并不如前段时间艰辛。救援队成员教他工作流程:询问来处,身份登记,体温测试,再有后来的绿码通行,起竿,落杆。杆起是一份责任,杆落是一份成就感。持着监测面前无亲情的态度。碰到没有戴口罩的年老村民,也会在合适的距离内提醒或耐心劝导他们戴口罩,面对干部的视察,主动报告情况,给上级及时调整执勤方法提供参考意见。
虽然第一天回去的时候手开裂了,第二天起来因为前一天站了一天而腰酸背痛。但是一看到自己胸前的志愿者标志,一想到抗战一线的医护人员,官兵军人,又有什么累呢? 杨天琦表示:“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团员,一名子女,一个村民,一个中国人,志愿,何尝不是一种守护?”
像他们这样的“雷锋”,在海院还有很多很多,学习雷锋精神,传递爱与希望,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必能凯歌迎春。《海院报》2020年第3期(总第147期) 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