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9.2015 00:00:00 来源:人文艺术系 浏览数:0
艺术家的两忌
一忌多说。如果自己的作品不能表达出味道让别人注意,多说在专业圈中会越抹越糊(忽悠买家、领导或女朋友另论)。但也不绝对,如陈丹青可以多说,别人也愿意听他说,而不管他这月或今年有没有新作。因为他的作品味道曾经震动艺术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资本”。而你可能今后会对艺术界甚至世界形成更大的震动,到那时再说也不迟啊。
超前消费,文化资本的贷款,也是有利息的。
二忌分对/错。艺术,就是品味、趣味的游戏。在全球化时代,要在人的品味、趣味中分对/错,如同在衣着、发式上分对/错,没意思还得罪人。尽管不同的审美品位表征了不同的人生态度、社会阶层,甚至政治观点……它是最直观的文化符号。也正因此,在艺术世界,却贵在品味、趣味的差异与丰富,贵在你善于利用“符号”去把握不同符号间的有趣关系——贵在会玩,妙在玩出意思来。
所以,在艺术上我从不推崇“真诚与勤奋”,我推崇“敏感与分寸”。
人文的两个脾气
在山东新美术馆讲座,还是遭遇了那个常遇到的情形:留出来的提问时间没人理你,讲座一结束就被提问者包围。被问的几个问题,由于急着上车赶赴下午的会议只能敷衍——直接说结论,可能对方一时理解不了。路上遇堵车,又想起刚敷衍过的两个印象深的问题,顺便在evernote上记下。
问题一:对绘画来说素描很重要,素描的本质是什么?
问题二:傍边博物馆中展出的达·芬奇作品好在哪?
两个学生式的问题,感性而直接,要想回答清楚,却不那么简单。我的回答:
第一个问题:中国学生在看待世界事物方面自信心不强,这其中考试文化的影响很大。因为任何考试,都需有标准答案,而掌握标准答案的长期学习训练,必然让人习惯于追索能有一言九鼎价值的“本质”定义,而不善于用自己的理解去参与同他人不同看法的讨论。这也是中外教育中学习方法的区别:背诵、理解(中国)和讨论、求证(西方)。
背诵,必然依靠经典、名言、权威而完成理解;
讨论,需归纳自己的经验并表达出来,在与他人的差别中反思自己,再用阅读经典来证明或完善自己的表达。
我的观点:
世界上没有对事物“对的”结论,只有人与人之间借对该事物的理解而表现出的不同意识形态、文化信仰、现实利益关系。在同一文化信仰、利益关系之内,才会有“对的”标准与禁忌。但那却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是你们这个“共同体”认可的文化、信仰、政治、利益的符号与标准。它信则有,不信则无。因此,问关于一个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在现代视野中这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
人文的脾气:从不停止发现的步伐,从不迷信定义,总是关注生存的情境。
第二个问题:达·芬奇的作品因为是达·芬奇画的作品(尽管这还有相当大的争议),所以它珍贵、神秘、吸引人。如果换了位普通人是作者,它也就是个有点保存价值的16世纪的“旧画”。这就是人文。科学的价值能用实验技术测出,在使用效能中表现出。人文的价值就是历史的、时代的脾气。脾气没标准。如同人的脾气,是缺点,也是特点。没有它,他/她就不像人或“不是人”。因此,千万不要在那张“名画”前,寻找能成为历史精品的艺术原因或技术原因,你肯定会失望。它就像官二代、富二代,它自己什么都不是,是因为他爸爸——达·芬奇是人文的奇迹。
《蒙娜丽莎》则不同,那是达·芬奇的代表作,达·芬奇因它而成为真正的大师;它也因达·芬奇而成为艺术史中不倒的里程碑。他们互为符号——这就是人文。
人文蛮有脾气,所以引无数真、假英雄竟忽悠,但人文的选择常常让人无奈、出人意外……还真他妈的没对/错?